光明日报客户端:川青铁路上的数字化工厂
川青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中兰(西)广高铁通道的组成部分,全长836.5公里,按计划将于2029年建成。
工程自开工以来推进顺利,为保障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在青海省尖扎县黄河旁承建了川青铁路10标设置有两座数字化智能工厂,即小构件预制场及钢构件加工厂。两座工厂在生产模式上具有重大革新,集中体现在工厂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上。
其中由两座工厂采用了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掌控及全实时数据驱动的“三全工程数字建造”先进架构,并配备了自主研发的高效能数字化管理平台。该工厂显著特征包括高度自动化作业流程、施工装备的少人化及数字化操控,项目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升级,关键施工部位的实时监测系统,以及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可视化展现。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施工的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确保了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的高标准。
其中小构件预制场肩负着川青铁路五个土建标段所需构件的预制重任,涵盖了盖板、电缆槽、防护栅栏、空心砖等共计207万块混凝土构件的生产任务。
“我们的小构场装备了一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应用层四维管理,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模数驱动。”川青铁路10标项目经理张义明介绍说,目前正全力推进“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数字建造,全面提升构件预制生产水平,打造数字化智能建造标杆。
钢构件加工厂内设置有钢拱架、连接板、小导管、钢筋网片四条自动化生产线,四条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于设置信息化室监控操作平台,对生产线运行数据及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各生产线均可在信息化室内操控设备,可根据施工现场所需要的小导管、连接板及拱架类型等具体参数生产,也可远程启动和急停。
据介绍,钢拱架生产线更是引入了7台“机器人”助阵,从原材料的切孔、抓取连接板到固定位置、再到连接板与工字钢之间的焊接,“机器人”以卓越的性能确保了加工过程的高质量、高精度,相较于人工加工相比,机器人的自动化加工不仅可以保证钢拱架的生产质量,更是人工生产效率的3倍。
“监控操作平台通过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运行参数监控、产量数据统计、远程启停操控、区域实时监控等管理,不仅强化了人机协作的精准度,更将“四化”管理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张义明表示。(文字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