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文章详情   >  

中国交通新闻网: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交通名片

多年来,中国交通建设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海外辛勤耕耘,相继承建了一批重大项目,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中国交通新闻网选取部分企业和重点工程,展示他们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做法和经验,与当地人民心心相通的精神和风采,以飨读者。
 
中国交建
建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
 
10320公里公路、95个深水码头、10座机场、152座大桥、2080公里铁路……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发布会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简称中国交建)董事长刘起涛用这样一组数字,向外界亮出了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中的成绩单。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佼佼者,中国交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合同协议超过400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交建对外承包工程份额约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14%,沿线新签项目超过100个;港机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升至80%以上,遍布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港口码头。
 
为世界提供优质基础设施产品
 
在坚决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中国交建重点推进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四大业务领域建设,立志为世界提供优质基础设施产品,为区域经济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连心桥,即通过桥梁建设跨越隔阂和天堑,让当地和中国手牵手心连心;致富路,通过投资建设公路、铁路,让当地人民发家致富;发展港,通过港口投资建设打开所在国的门户,联通世界促进发展;幸福城,通过投资建设一批新城新区产业园工业区,带动投资就业置业,实现生活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据悉,目前,中国交建已在这四个业务领域中打造了如中马友谊大桥、喀喇昆仑公路、科伦坡港口城等一批重大典型项目。
 
创新模式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交建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独唱而是合唱。在实践中,中国交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兄弟单位、上下游企业打造战略联盟,构建价值网络,其构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的模式已初见成效。以埃塞俄比亚中交建材家居工业园为例,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独特资源和中国广东陶瓷工业的先进技术,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共赢局面。
在完成瓜达尔港和喀喇昆仑公路建设之后,中国交建积极参与瓜达尔港建设后续发展项目,并提出了“一个扁担挑两端”的思路,即用中巴经济走廊连接瓜达尔和喀什国际内陆港,形成港城互动、产业互动、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交建还提出了“海港—产业—城市”和“旱港—物流—城市”这两种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互动的模式,目前这几种模式正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软硬联通 树立中国企业好形象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交建坚持做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急所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与所在国政府、人民、企业共同发展、共享价值。在修路架桥、筑港通航,实现海陆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中国交建也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社会责任实现中外民心的“软联通”。
目前,中国交建已经形成中国交建、中国港湾、中国路桥、振华重工等4个国际知名品牌。在参与当地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不仅为当地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还依靠重大工程和优势产业,为其培养人才,近5年创造就业14万人次;不仅参与助学济困和社区建设,还积极参与所在国自然灾害等抢险救灾活动,以负责任的态度,树立了中国企业在外的良好形象。
中国交建的努力得到了所在国人民的口碑。在巴基斯坦的中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88位修筑中巴友谊路的中方筑路人,一位名叫阿里的巴基斯坦老人自愿在这里守墓,一守就是37年。他说:“这些中国人是我们巴基斯坦人的朋友,我愿意为他们做这件事情,即使过几年我老了干不动了,我还会让我的儿子继续坚守下去。”
 
肯尼亚蒙内铁路
中国标准融通非洲大陆
 
肯尼亚人玛莎正忙着翻修他在沃伊镇经营的超市。
沃伊镇经济发展落后,玛莎的超市生意一直比较惨淡,他一度有将店铺关门的想法。
可如今,他却对沃伊镇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等这条铁路建成,这里将完全不一样,可以想象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玛莎指的是在建设的蒙内铁路。它全长480公里,连接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由中国交建承建,是第一条完全采用中国国铁标准修建的境外铁路,也是肯尼亚建国以来最大的基建项目,而承建单位之一的中交一航局管段便横跨整个沃伊地区。
在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透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察沃河特大桥的建设便是其一。这座高35米、近2公里长的铁路桥,跨越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察沃公园的察沃河之上。目前已成为当地最雄伟的景观之一,也是肯尼亚总统钦点的“总统观摩工程”。
回忆起大桥开工之时的情景,项目负责人徐锋记忆犹新,“建设之初,我们就决心要全力以赴,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基础上,展示出我们中国企业的真正实力。”
为此,在建设过程中,项目严格按照中国标准、规范,在路基、桥梁施工中推行“样板引路”建设和“首件制施工”,模板错台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混凝土振捣15秒分毫不差,随时监测砂石料、水泥、混凝土出机、入模等各项温度……建设者以“匠心精神”浇筑“中国质量”,真正打造“百年不朽工程”,造就中国境外铁路建设的一张“名片”。
中国标准也成就了中国速度。2015年9月7日,察沃河特大桥61座墩台全部顺利完工,这比工期要求缩短了近3个月。
以察沃河特大桥建设为缩影,目前,蒙内铁路整体建设、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及运行试验已经基本完成,预计6月1日将通车试运营。它将拉动该国经济年增长达1.5%。而在助推肯尼亚经济腾飞的同时,它也把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了非洲,向世人展示真正的“中国标准”。
 
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
属地化管理心手相连
 
薪水从400美金涨到600美金,孟加拉籍员工亚新在中马友谊大桥项目过得如鱼得水:“一开始我只是一名搬运工,后来我跟着电工班班长学技术,不仅掌握了一身本领,工资也涨了。”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马尔代夫拥有上千个大小岛屿,但在珊瑚礁上建桥的技术难题,让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只能依靠小船摆渡往来。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双方领导人共同商定由中国为马尔代夫修建一座世纪桥梁,这就是中马友谊大桥的由来。
2015年12月30日,作为EPC总承包单位的中交二航局正式入驻马尔代夫,拉开了中马友谊大桥建设的序幕。在建设过程中,二航局管理层落实属地化管理,充分采用外籍员工参与工程建设。
起初,外籍员工的技术水平并不高,项目部只是让他们负责简单的体力工作,但随着项目《外劳管理制度》的出台,一切发生了改变。项目经理林树奎说:“这项制度从外籍员工的上岗培训、培养发展、薪酬管理上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在“以师带徒”制度上,选用技术好、能力强的中国工人带领一至两名外籍工人,并将外籍工人业务能力素质达标情况与班组长、工长、技术员的考核挂钩。外籍劳工还单独作为一个班组参与到班组建设评比中来,每个月的形象展示墙上都会出现他们的风采。“现在我们项目部聘用的外籍员工有265人,占员工总数的40%,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更加重要的岗位上。”项目书记王超介绍。
“我们不仅要建一座跨海的桥,更要建一座连心的桥。”王超表示,“在属地化管理上,更重要的是做到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在马尔代夫,外籍员工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项目特意在其宿舍区设立了祈祷室,并购买多本《古兰经》放在其中,供他们进行祈祷。“斋月期间,我们甚至下发通知,要求自己的员工白天不允许在驻地外和驻地内的公共区域抽烟、喝水、进食。”王超说。
对于没有桥梁的马尔代夫,项目部还每月组织一次“营地开放日”活动,让马尔代夫当地人走进大桥施工现场。一年多来,大批当地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和民众通过参观,见证了大桥由梦想逐步变为现实,他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
像这样的故事,在项目上还有很多。为使中蒙管理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百花齐放、各美其美”,项目开展了海外工作纪律、蒙古历史和文化、中蒙传统友谊等党课,增强了中蒙协作员工的归属感和信任度,并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使者”“生产管理使者”“技术指导使者”等活动,夯实了中蒙友谊的基石。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刘起涛: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一定的市场原则。比如中国交建倡导的“互利共赢、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原则,与很多西方企业或其他国家的企业一起参与建设,为项目所在国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
(文章来源2017-05-15,中国交通新闻网 记者 李玲 衣启永 王秉辰 陈嘉伦 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