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托起璀璨的海上明珠
沿中国海岸线依次从渤海、东海和南海空中往下俯瞰,一个个人类工程奇迹映入眼帘。
在海河入海口,是气势磅礴的天津港,水陆域面积326平方公里。之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淤泥地;
在长江入海口,绵延
在珠江入海口,一项“当惊世界殊”的人类工程奇迹,即港珠澳大桥在浩瀚的蓝色海洋里已见雏形。这里将建成由33根
正是“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托起了这一颗颗璀璨的海上明珠。
“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让中国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设港口的实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说。
一个优先发展的主题:将港口向外海延伸
不久前,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特等奖。
高宏峰说,这一项目的组织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大型企业牵头、院士领衔,带动和联合28家大型科研机构、知名大学和港务集团,经十多个大型工程实践总结,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成果列入13本国家行业标准,有力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
项目负责人之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告诉记者,这是我国水运科技领域迄今最大的技术开发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优先发展主题,也是交通运输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单列的重大科技专项。不算依托工程,总项目经费达一个亿,加上立项前的研究,历经10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运输船舶不断大型化。我国虽拥有
“‘九五’时,巨轮与水深的概念分别是五万吨和
一边是形势所迫,一边是没有良好的港址。如何既经济又科学地解决我国深水港严重匮乏的矛盾?离岸深水港建设屡屡被决策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带着问题研讨,带着方案争论,时间长达一年。
最终,一个科学而大胆的决策应运而生:立项开展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离岸深水港建设应以深水为最终追求目标,因地制宜,一是往外走,在外海更恶劣的条件下建港。外海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生态环保要求高,可施工期短,传统的港口规划、设计、施工技术面临挑战。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开挖深水航道来实现近岸港口的‘浅水深用’,而这个深水航道能不能维护得住是个关键技术难题。”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高级顾问谢世楞说。
一项多重挑战的课题:四个方向探究关键技术
以往建设港口基本是围绕码头岸线,在深水区建大泊位靠大船,浅水区建小泊位靠小船,即“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对此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筑港技术,无论勘察设计研究和施工水平,均处国际领先。
“离岸深水港建设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是对传统‘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理论的突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没有相关的建设经验。”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财务总监傅俊元肯定地说。
为给离岸筑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系统解决离岸深水港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2006年12月,当时的交通部科教司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交通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任务书。
自此,由交通运输部组织、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行业内28家科研、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247名科技人员,启动了一次宏大的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离岸筑港面临许多世界难题,风、浪、流等海洋动力条件复杂,工况恶劣,地基软弱,环保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结合这些问题,我们将‘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分成四个研究方向。”项目总负责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子宇对记者概述说,“依次为海洋动力环境与深水港规划布置、海工建筑物耐久性与寿命预测、波浪作用下软土地基强度弱化规律,以及新型港工结构设计方法和深水大浪条件下外海施工技术与装备。”
谢世楞院士告诉记者,依托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港口工程,项目接连攻克了海洋动力环境与总体规划设计、波浪作用下软土地基港口建设、深水大浪条件下外海施工装备、新的地基极限分析理论与监测技术、离岸岛群建港、粉沙质海岸建港、新型结构与新材料、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诸多重大工程的支撑:“中国港湾”名震世界
“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有一项子课题,便是研究如何将深海中的疏浚土接力运送到岸边的。该子课题负责人之一、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周显田说:“传统筑港技术将淤泥视作废弃物,将几亿方海底淤泥挖除后多数抛向外海,既影响环境又导致浪费,而现在按照离岸深水港建设理念,淤泥成为了围海造陆和人工岛建设的紧俏原材料,市场价每立方20元左右。”听到这个数字,真令记者十分感叹。
“不仅是我们脚下的天津港,我国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广州港南沙港区等港口都是用海底的疏浚土吹填起来的。”项目总技术负责人助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田俊峰博士说。
这仅是“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隅。该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中全面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为业主节省建设投资和新增营业额350多亿元。
凭此项目支撑,中国企业近年在国外海工建筑市场也一路高歌。
早在2008年2月,中港公司即和沙特阿拉伯港务局正式签订了扎瓦尔港EPC(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总金额5.86亿美元,是中港公司当时最大的现汇项目。
这是一个典型的离岸深水港建设项目,身居沙漠、背靠大海。在强手如临的世界承包商中,中国港湾以其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案一举夺魁。经过三年的建设,又以其优异的工程获得续建项目。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破冰拉美市场……2008年初,中港在建项目合同额为50.2亿美元,到2013年初,海外在建项目合同额已达157.1亿美元。
孙子宇告诉记者:“在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上,中交集团位居第十,是亚洲国家进入前10的唯一的企业。在中国走出去企业中已连续六年排名第一,2012年海外净贡献利润占全集团利润超过30%。”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凭借的是持之以恒引领世界的筑港技术。
“应该说,这一项目的结题和运用,基本上解决了我国港口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大大提升国家海洋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实力。”不仅如此,赵冲久司长还认为,这一项目的成功更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将为国家加强海洋经济、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的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用离岸深水港技术建设人工岛,这个设想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建设工程中已变成事实。就在记者对“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进行采访之前,海南省三沙市政府负责人来到中交集团,就南海筑岛的可行性进行了咨询。
今天,明珠已在海中熠熠生辉;
未来,更耀眼的明珠还将诞生。
(本文章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