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文章详情   >  

业内:中国PPP模式可助力“一带一路”

随着中国宣布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建设资金成为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热点之一。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公共-私营-合作机制”(PPP)模式为基建项目融资。
作为中国PPP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汉富控股董事长韩学渊表示,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关系到整个倡议实施的成败。
他表示,有研究测算,如果按照中国2015年的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20%计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未来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介于1.8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之间。
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魏明德此前曾指出,亚洲开发银行去年提供了315亿美元的金融和技术援助,尽管创下历史新高,但算上世界银行、发达国家官方开发援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依然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韩学渊认为,要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资金的巨大需求,必须创新融资思路和模式,而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是比较可行的路径之一。韩学渊表示,中国通过PPP模式和经验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共赢。一方面,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分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实现彼此的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我国实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巨量的民间资本找到投资出路。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PPP项目,已经覆盖5大洲,涉及25个国家。
发表于《经济参考报》5月16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