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审!中交一航局七项成果达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
近年来,中交一航局聚焦改革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科技研发持续发力,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近日,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航海学会分别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评价会,会议对由一航局及下属单位完成的7项科技成果进行了评价,成果得到相关专家肯定,均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这是近年来一航局在此类评价会中成果整体评价水平最高的一次,充分展示了一航局在跨海通道、港口运维和软基加固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及施工成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成果针对深中通道工程中钢壳沉管尺寸大、浮运距离远、通航环境复杂、安装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模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开展了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及施工成套技术研究。
首次提出了沉管浮运安装一体化理念,研发建造了“功能一体、船管一体、结构一体、动力一体”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满足55米宽,165米长,8万吨级沉管浮运安装作业,解决了沉管长距离浮运安全风险高等技术难题。
首次研发了一体船沉管浮运安装成套施工工艺,实现了沉管快速出坞、安全浮运、精确定位与沉放安装等综合作业于一体,沉管浮运安装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一倍以上,在40米水深条件下,安装精度控制在4厘米以内。
该成果已获得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无砂法真空预压加固软基技术
针对吹填土地基加固困难、砂资源紧缺,且没有专门的标准规范和指导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了无砂法真空预压加固软基技术体系。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首次全面总结无砂法真空预压加固软基技术,编制了《天津市无砂法真空预压加固软基技术标准》(DB/T29-263-2019),填补了国内在无砂法真空预压技术领域的空白,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软基加固提供借鉴。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现浇隧道暗埋段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针对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现浇隧道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复杂,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混凝土质量要求高,且施工环境复杂等技术难题,通过数值模拟、室内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开展了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现浇隧道暗埋段施工技术与应用研究。
创新提出了适用于受限空间条件下大体量管廊构造现浇隧道的分层分段跳仓浇注的总体工艺,创新研发了可实现快速组拼及转移的装配式模块化模板体系,创新研发了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实时显示及智能分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干坞法大型沉管预制场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针对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沉管数量多、对预制的质量和效率要求高、周边环境限制条件多等难题,采用调研、数值分析、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了干坞法沉管预制场的总体工艺流程、浮坞门结构设计和施工、沉管存储系泊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干坞法沉管预制场设计和施工成套技术。
该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发表论文5篇。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进行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寒冷地区海工混凝土结构百年耐久性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针对寒冷地区海工混凝土高强度、高防水性、高耐久性、机制砂应用等问题,依托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工程,采用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基于大连湾寒冷地区15~86年龄期天然暴露海工混凝土结构实测数据,开展了寒冷地区海工混凝土结构百年耐久性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表科技论文2篇,编制了《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机制砂应用技术指南》。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进行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上风电超大直径超长单桩嵌岩成套施工技术
该成果提出了Ⅲ型单桩嵌岩施工稳桩平台结构设计和纠偏系统研究、依托平台单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单桩嵌岩二级护筒防塌孔工艺研究、大直径变径替打研究、大直径钢桩无吊耳翻桩工艺研究、护筒顶升装置研发等7项具有创新性或亟需进一步验证的工艺、原理或技术,主要解决植入式单桩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难点。
该成套工艺于2019年7月至今在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F区项目II标段风机基础施工工程项目应用,在国内最大Ⅲ型单桩中正式应用,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组织进行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装船机远程控制技术研究
该成果研发了装船机远程操控系统,提出了装船作业的工艺策略。该系统结合不同的操控人员工作习惯,开发多种操作模式,实现了装船机远程控制作业。
该系统建立了装船机空间姿态识别系统,使操控人员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装船机状态;建立了远程控制模式下装船机安全防护系统,自动识别装船机周边环境,根据障碍物远近进行分级报警,系统自动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同时,该系统能够提供手动和半自动两种模式,操控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组织进行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