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名专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一航

5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国务院参事、高校教授等有关专家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新社等20家主流媒体共计30余人走进我公司,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座谈采访。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胡钰,中国交建企业文化部、科技部,天津市委规划建设交通工委宣传处等有关领导,以及我公司领导毛元平、李一勇、姜松、王洪涛、陈平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国交建企业文化部部长杜胜熙主持。毛元平总经理在讲话中对专家和记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分三个阶段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每阶段的特点和业绩。在科技创新方面,他强调科技创新对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作用,着重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在施工装备方面,他重点介绍了八锤液压联动振动锤组、外海深水整平船、800KJ液压打桩锤等核心装备。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一勇从展望的角度介绍了技术创新对公司未来市场开拓带来的影响。一公司从企业发展、文化创新、管理革新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交流。
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胡钰在交流中指出,在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院校是支撑,市场是导向,品牌是目标。其中,最核心的是企业家资源,企业家要加强对市场的把握和对创新资源的组织。他表示,这次来一航局,触动很大,特别企业文化很富感染力,“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等等,反映了国企具有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精气神。他建议,一航局在树立好业内形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树立社会形象;要将关注内部宣传,转变为内部和外部宣传并重。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表示,一航局的发展和所承建的大型、重点工程,都令人振奋。他指出,十八大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听取介绍,更加感到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非常必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走向世界。一航局坚持走创新之路,为企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二是企业富裕与富民相结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包括教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如能再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将为2020年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交建、一航局承建的工程创造了诸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令人震撼,更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加速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心。同时,他指出,一航局的发展历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代表了改革开放国情,并充分肯定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取得的业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任编辑贾存斗分别从知识分子再教育、央企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媒体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公司领导进行了现场解答。
又讯 5月8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20家主流媒体对我公司港研院专家顾问、教授级高工黄传志进行采访,了解了黄传志土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特别采访了他所研究发现的地基极限分析理论与方法——广义极限平衡法。中国交建科技部、企业文化部相关领导,天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闫澍旺教授出席并介绍了黄传志研究成果,为媒体解答了相关问题。
附:来访媒体名录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企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新闻周刊、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时报、天津日报、中国商报、今晚报、新浪网财经频道、央视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