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述廉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纪检工作   >   廉洁文创   >   文学述廉   >   文章详情   >  

一块特殊的混凝土

渤海湾的潮水拍打着天津港的防波堤,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浪花,年复一年地冲刷着一块特殊的混凝土方块。每当潮水退去,这块略显斑驳的方墩便露出水面,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走近细看,混凝土表面镶嵌着几枚贝壳,像是岁月颁发的勋章。这方沉默的混凝土里,浇筑着共产党员张学水的骨灰,也凝固着他清正廉洁的一生。

张学水,1945年生于天津塘沽,1964年进入一航局工作,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普通测量工人成长为原一航局第一工程处副处长。他总说自己是“混凝土里长出来的干部”,因为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像混凝土浇筑一样扎实。

1976年唐山地震后,单位分配救灾木料时,时任副处长的张学水主动让出自己那份:“把这些木料分给受灾更严重的同志。”有人劝他:“张处长,您家里也有老人,该留点应急。”他摇摇头:“我是干部,就该吃苦在前。”最终,他只搭了个简易棚子安置老父亲。

张学水常说:“搞工程的人,手上过的都是真金白银,心要像混凝土一样实,身要像钢筋一样直。”他经手的大小工程无数,从未为自己谋过一分私利。在葫芦岛核潜艇基地建设期间,供应商多次想请他吃饭,都被婉拒。他每天带着饭盒在工地上吃,笑着说:“这饭菜香,因为吃得踏实。”有次材料供应商悄悄塞给他一个信封,他当即退回并严肃地说:“工程质量要经得起百年考验,就像做人要经得起良心考验。”事后他在工作日志里写道:“有人觉得钢筋水泥没有生命,可我们工程人知道,每一粒沙子都在看着。”

负责海河拦河大坝工程时,他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单位安排专车接送,他却说:“油钱省下来能多买几根钢筋了。”坚持与工人们乘坐班车上下班。当时的班车是一辆解放牌大货车,乘车时他总是站在车厢里,把驾驶室更舒适的位置留给其他工人。一次在通过坑洼凹地时,他被一个剧烈的颠簸挤断了肋骨。“没事没事”他摆摆手,直到三天后咳出血丝才被送去医院。“你这伤起码半个月不能动!”医生的话音未落,他已披着病号服在床头开起了调度会,输液架成了临时图纸架。

1985年的春天,病情加重的张学水躺在病床上,形销骨立的手抚摸着混凝土试块样本。前来探望的工友们发现,他枕头下压着张手绘图纸——是防波堤结构改良方案。“我走后,”他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将骨灰浇筑在混凝土方块中,抛于南堤风浪口。压坡脚,挡泥沙;不饱鱼虾,护我大坝!”1985年11月21日,积劳成疾的张学水走到了生命尽头,终年仅40岁。家人含泪完成他的遗愿,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如今,这块特殊的混凝土已在防波堤旁矗立近40年。潮起潮落中,它默默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廉洁人生。老工人们常说:“张处长的骨灰化作了混凝土,但他的精神比钢筋更坚硬,比海水更清澈。”

涨潮了,海水渐渐漫过那块特殊的混凝土。浪花退去时,留在表面的水痕很快被阳光蒸发,就像某些精神,永远不会被时间稀释。防波堤上,几名新入职的年轻技术员停下脚步,听老工人讲述方块的故事。海风掠过他们年轻的面庞,把“混凝土精神”的种子,悄悄吹向更远的未来。(供稿:一航局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