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庆80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局庆80周年   >   文章详情   >  

筑港钩沉㊲:进军南方市场,承建局首个投标工程

“七五”末期我国南方市场日渐活跃,水工建设项目呈方兴未艾之势,1990年一航局作出“开拓经营,进入南方”的决策。

当年3月,三公司率先进入南方市场,中标海口(秀英港)17号、18号两个万吨级通用泊位扩建工程,这是全局第一个投标及第一个项目管理工程。

 

 

该工程主体涵盖重力式扶壁码头、沉箱防波堤等复杂结构。面对陌生的扶壁工艺与严苛工期,三公司随即组建海南分公司,抽调二百余名职工挥师南下。1990年3月,首批人员与设备跨越千里抵达海口,其迅捷响应令业主惊叹不已。

琼州三月酷暑如蒸,气温高达35℃,驻地潮湿蚊虫肆虐。职工们顶着烈日平整场地、搭建临时设施,以一个月时间完成前期准备,为后续到达的职工创造了有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项目准备工作中,干部工人齐上阵,迅速掀起大干局面,仅用50多天便完成了全面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赢得了业主高度赞扬。

1990年6月15日,秀英港工地鞭炮齐鸣,混凝土搅拌楼开车,工程的第一战役——135个“扶壁”预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扶壁式结构码头其工艺复杂,形状奇特,项目团队边干边摸索,反复优化模板与工序,最终将单件耗时由最初的15小时压缩至6小时,为后续吊装赢得宝贵时间。为加强施工管理,项目推行经理承包制与项目法管理,打破工种界限,激发全员能动性,形成高效协作机制,保证了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1991年8月15日,百年未遇的12级强台风席卷琼岛。风力之大,风速之快,是职工中无人经历过的,对正在施工的工程、船舶和生活区构成很大的威胁。在党员干部带领下,职工冒险加固船舶、抢运物资,与风浪搏斗十余小时,保住了施工船舶与关键物资。灾后仅用六天完成灾后重建,创造了抗灾复产的奇迹。

1992年3月,工程提前竣工,概算控制严格,被验收专家组誉为“全国建港工程的典范”。1993年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海南建省以来首个港口优质工程,其“艰苦为乐、勇于拼搏”的精神镌刻于祖国筑港史册。

 

 

秀英港之战,不仅锤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更以卓越的管理实践与质量成果,为一航局在海南经济特区建设浪潮中树立了不朽丰碑。这段跨越南北的奋斗史诗,至今仍激励着新一代筑港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