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庆80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局庆80周年   >   文章详情   >  

筑港钩沉㊱:在渤海之滨筑起“海上长城”

21世纪初的天津港北疆港区外,一项宏大的工程即将展开。这里将以围海造陆的形式,建成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大型人工岛,于渤海之滨再造一个天津港。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在海上筑起一道10.9公里外堤、9.1公里内堤的防波堤,为吹泥填海创造条件。这就是被称为“海上长城”的北大防波堤工程。

 

 

北大防波堤担负着防波、护岸、围海造陆三大功能,东、南外堤是工程关键部位。为构筑这一“海上长城”,建设者们在40多种防波堤工程结构中选用了具有世界前沿技术水平的半圆体结构方案,使北大防波堤成为世界首例建在淤泥上的半圆体防波堤。它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用专家的话说,“北大防波堤工程是新工艺、新环境、新组织、新要求、新压力、新目标”。

2002年7月15日,北大防波堤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半圆体结构是应用世界前沿技术设计的水工建筑构件,无论国内、国外均无大规模应用。它好似一个两侧长有底脚的“半圆型面包片”,而每只“面包片”重达180吨、6米多高、3米多宽。要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吊运安装到风浪极大的外海,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道道难关,建设者引进GPS海上定位系统,成立了课题组,开发外海船舶定位应用软件,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船舶移动定位问题。攻关小组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经过实地勘测、反复运算。从抛设砂袋埝、避免砂面流失的首道工序,到最后的止水带安装,大胆创新,改进施工工艺,每一项革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2万多个点的抽样检测,半圆体安装的合格率高达98.7%,监理工程师感慨地称赞南外堤施工质量“近乎完美”。

 

 

生产组织同样是一道难关。施工水域开阔无掩护,且水深不足2米,只有涨潮时才能施工,大型船舶作业时间短,小型船舶抗风等级低。施工人员合理组织,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制定了防风暴潮预案及应急抢险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为保证工程进度,他们不放弃每一个可作业的潮期,最多时有46条船同时在海上作业。

吃饭、住宿、交通,在海上也成了难题。长长的战线和分散的工作点,使施工人员经常下午2、3点钟才吃午饭,睡觉也只能挤在施工船会议室的地板上。起重、安装人员自“百日大干”劳动竞赛之日起,每天晚上都是和衣而卧,只要具备施工条件,一声令下便迅速投入工作。

海上无风三尺浪。以当时施工条件,抛填50多万立方米砂石、安装1600多块半圆体,战风斗浪成了施工人员的“家常便饭”。一次施工时,海上突然刮起大风,瞬间达到了7、8级,滔天巨浪铺天盖地冲向船舶。撤退根本来不及,施工船舶只能就地避风。船员们毫不畏惧,坚守岗位寸步不离,与风浪奋力拼争了十几个小时。风浪平息后,他们又迅速投入到施工中。

 

 

天折服,海退却。经过近一年的奋战,一条雄伟壮观的防波堤已屹立在天津港主航道北侧的海面上。它好似一航人坚实的臂膀,为天津港的发展阻挡着风浪,为天津港的勝飞托起了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