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中国纪检监察报:《破浪穿海》

2017-2-28
2022-10-09
10月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破浪穿海》一文,讲述了作家剑钧亲历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现场的所见所闻。

大连湾,从空中鸟瞰很漂亮,一望浩渺烟波,有一个美丽的C字湾,像是一弯蔚蓝色的月牙镶嵌在大海边。大连在1899年设市,大连湾南岸北岸的人们虽说同居一城,但习惯了隔海相望,直达彼岸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舶,否则就只有“曲径通幽”了。
在大连人眼里,大连湾是妈妈挥舞的蓝手帕,是爸爸踏着海浪绽放的笑脸。大连湾的浪花多情,不舍昼夜,也会逐着时代的海潮不断向前奔涌。直到有一天,人们蓦然发现,进入21世纪的大连湾正悄然改变着自己的模样。南岸东港商务区灿若桃花的秀美与北岸街市繁花似锦的绮丽交相掩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上海的陆家嘴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湾。“一湾两岸”的美景磁吸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创业和安家。大连湾的人多了、楼高了、车多了,随之而来,路也堵了。东快路也好,东联路也罢,这两条贯穿大连南北的大干道再也无力重现昨日的气派了。大连湾C字型空间结构形成的交通瓶颈,给大连人出行带来了无尽烦恼,谁愿把生命浪费在无休无止的塞车之中呢?“堵则思变”,人们想到了海底隧道,若将钻石海湾连成一体,那才是“北方维多利亚湾”应有的模样。
日历翻到了2016年10月,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PPP项目特许经营投资协议签署;2017年3月30日,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配套工程正式开工;2019年6月30日,干坞子项工程首座现浇沉箱开始浇注;2019年9月23日,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北岸海底基床抛石工序正式启动;2020年12月9日,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安装了第一节E1沉管……
大连人的海底隧道梦,犹如潜在大连湾的一条蛟龙呼之欲出了。一支久经沙场的建设者队伍悄然开进了大连湾,开启了破浪穿海的大动作。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有“筑港摇篮”之誉;他们风尘仆仆,在港珠澳岛隧工程奋战五年,又转战数千里来此,是建设海底隧道的“国家队”;他们有一个豁亮的名字: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务工程局。
几天前,我与同行的几位作家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坐上电瓶车驶入了一航局施工中的海底隧道现场,一想到头顶是二十多米深的海水,我陡然间有了穿越大海的感觉。这是一条贯穿大连湾南北岸的血脉,一旦打通,大连人梦想的湾区生活就会有质的跃升。中途停车时,我走近隧道壁挂示意图,一边看着忙碌的隧道工地,一边听着年轻的项目工程师讲解。依据这张示意图,海底隧道之南在中山区大连港4号码头登陆,隧道上岸后分成两叉,一条是一对匝道接港湾广场方向,与人民路形成部分互通式立交。另外一条向南可直达中山广场。海底隧道之北的一对匝道在大连湾北岸、大连港外轮航修厂登陆,与钻石湾滨海公园、梭鱼湾商务区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大连湾南北两岸需绕行三十多分钟的拥堵车程,只用五分钟就搞定了。
我眼前的海底隧道主线长5.1千米,安装大型沉管18节,顺接海底隧道的光明路延伸主线还有7千米,工程全长12.1千米,包括隧道、桥梁和道路。我初来采访时,隧道沉管已安装了17节,最后一节E18也将在一天后下沉海底,进而实现与E17管节和最终接头之间的毫米级对接。若非身临其境,我绝难以相信这活生生的现实,海底沉管,每节长180米,宽33.4米,高9.7米,18节巨型沉管组合起来的立体空间,就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海底隧道,宛若“蛟龙潜海”,恰似“海底穿针”,这将是何等的气魄。
两天后,我站在大连湾南岸,但见海上风平浪静,海底隧道的最后沉管E18深潜海底,无缝对接,堪称完美。这意味着海底隧道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明年如期通车有望,大连人梦想的湾区生活越来越近了。那是梦幻一般的畅想:迎着朝霞,开车通过海底隧道,在鳞次栉比的CBD上班,游刃有余于世界经济版图间;华灯初上,调转车头,放一首音乐,跨过钻石海湾,回归山海园林,背依海滨,享受家的温馨与惬意。
这浪漫场景如诗如画,先前在艺术影片中方得以欣赏,但不久的将来,一切都将诗意般地跃动在大连人眼前。为了这一天,建设者们付出的是青春和热血。我的采访笔记记录了这样一个人物,他叫刘建港,是我国首套沉管安装专用施工船组“津安2”“津安3”的总船长。就是这位一米八大个儿的山东大汉,带领他的团队在二十个月间将18节沉管潜入大连湾海底。那可是每节近六万吨的“大家伙”啊。
 “海底沉管”,业内人称之为海底“穿针引线”,精度要求是毫米级对接,且做到滴水不漏,其难度可想而知。那天,我登上了“津安3”甲板,得知他们明天要把E18沉管浮运到指定方位,再将安装船上的十二根钢缆系泊在海底预先布好的锚上,操作员根据测控系统的数据,用手柄操控缆绳,控制沉管入海。这期间,他们一分一秒都要死死盯着总控室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在确认沉管对接成功的那一刻,我们才能松上一口气,然后狠狠地睡上一宿好觉。” 刘建港语气低沉,却有着大海般的深沉。
我走进“津安3”总控室,长长的工作台上,各种仪表仪器与显示屏信号频闪,大屏幕实时地映现出大连湾的广袤海天,两艘整装待发的安装船英姿勃发,还有那标E18字样的沉管像个待嫁的新娘静静地卧在水面上。
次日清晨。两艘安装船和拖轮驶向作业区。此时,我无法与他们同在船上,但几天的跟踪采访已让我领略到船上那种紧张而又有节奏的氛围。海底穿针,蛟龙潜底,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又一次成功,我看到了英雄们成功的底气。恰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隧道及近海工程专家林鸣所言:这项产业中国起步晚(比世界晚了半个世纪),但我国起步高、进步快,冲破封锁,勇于创新,仅仅十多年,终于世界领先。
2022年8月5日23时26分,我国北方首条海底隧道的最后一节沉管E18圆满完成对接安装,创造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安装速度最快、用时最短的新纪录。也就在那一刻,美丽的大连湾夜空,一簇簇礼花和烟火腾起并夺目闪耀,连同“津安2”“津安3”船舷翻卷的浪花,似乎在礼赞中国交建海底隧道建设,这项领先全球,让世界瞠目的“绝活”。
昨晚下了场小雨,迎着徐徐海风,我看到了大连湾北岸海底隧道的入口又恢复了平静。目光所及之处是静卧海底的隧道,此时,里边仍是灯火通明,仍是电焊机弧光闪烁。我猛然想到了一个很“初级”的问题,就去问一航局的友人:“沉管放入海底,是不是要有地基呀?”
“没错。安装沉管这只是海底隧道施工后期的工序。”有人说,“前期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18个近六万吨级的沉管能否实现毫米级对接,能否在海底安放得平稳,就取决于海底碎石基床的质量,这就相当于事先为这些沉管铺一张安稳的床。”
有“水下爆破大王”之称的李义彬是负责沉管主线基础爆破施工的总工。他说与港珠澳大桥所处的伶仃洋海域不同,大连湾海况地质远比想象的棘手,大连湾岩石地层复杂,内有溶洞、夹层,外硬内软,或是大片的辉绿岩,给爆破施工带来不小的挑战。为此,他们有的放矢地研发出爆破新工艺,用“三维B超定位”加“切蛋糕”二合一的高精度爆破,来突破恶劣地质的桎梏。“我们采用多波束三维测量给爆破船当‘眼睛’,将定位误差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下,然后像切蛋糕一样把基础分层。”李义彬加重了语气说,“深海作业必须耳聪目明,在进行了基础分层后,我们还设计出不同距离的梅花形孔位,在边坡附近还设有岩石减震带,以防底层爆破对坡度冲击,从而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九百多天的奔波身影,八千多次爆声雷鸣,大连湾海底隧道爆破团队以近两个水立方场馆体积大小的施工方量,护佑了18节沉管的一次次平稳对接,让海底隧道得以破浪穿海,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我望着风平浪静的大连湾,一条5.1千米长的蛟龙静卧海底,似乎在恭候车水马龙的那一刻。蛟龙可否知晓,为了让其有一张好大好大的床,中交一航局的 “津平1”是出了大力的。这艘世界最大深水抛石整平船,最大排水量9800吨,设计平整精度达到25毫米,具备抛石整平一体化和自动监测控制能力,可在外海环境中作业,人称“海底整平师”。在转战大连湾之前,“津平1”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历经1475个日日夜夜,完成了33节沉管的碎石基床铺设重任,创造了标高误差不超过4厘米,合格率100%的世界纪录。
而今“津平1”团队移师大连湾,又创造了新的辉煌。在管节基床整平时,“海底整平师”出手不凡,依靠高端测控系统,一次次完成了高精度带坡度垄的碎石基床整平,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水下奇迹。这支英雄团队从基床整平开始,人工整平与机械整平,全程施工与全程监测并举,做到了18节沉管的基床整平施工,每个环节都进行扣环式管理,保证了沉管隧道安装的万无一失。
“津平1”这艘港珠澳大桥建设功勋船,进军大连湾再立奇功,离不开操控的技术团队,也离不开日常的精心管护和保养。一航局二公司的总技师管延安就是“津平1”的“保健医”。二十多年的钳工生涯,练就了他“宝剑锋自磨砺出”的本色。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有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之誉。从“津平1”入列的那一天起,管延安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津平1”有四条90米高的桩腿,如何润滑保养,一直是困扰维护人员的“老大难”。管延安登上船与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寻找解决方案,提出了润滑加油装置的新思路,在船上攻关一个多月,他们成功研制出“桩腿齿轮喷淋加油润滑装置”。这是一项涵盖了设备制造、技术创新和船机改造等不同业务的创新成果,总制造成本不到三万元,比照最初引进德国进口设备的方案,仅这项创新就节省了二百四十多万元资金。
离开大连前,我再次走近大连湾。海风徐徐、鸥鸣阵阵,渐进秋色的一湾海水,似乎多了几分金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连湾海底隧道也秋色一片,那条静卧的海底蛟龙就要横空出世了,我心中充满了暖暖的期待。
如果说,那“津平1”一马当先,将礁石遍布的大连湾海底变成了平整的地基,那么“津安2”“津安3”则横空出世,将18节沉管精准地安装在地基上。可爱的建设者,也许在不久之后,他们又将破浪穿海,奔赴新的战场,去创造新的奇迹。站在大连湾,我欣喜地看到了,英雄们的背后是强大祖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当惊世界殊”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来源:2022年10月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副刊)

解密无效